人的物、情、理与色的红、绿、蓝

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作者:王景山

人的构成是什么?如何分解和度量人的构成?这是一个涉及广泛的现实问题。人类已经解决了构成和度量自然界事物的很多问题,例如,将物体分解到分子、原子和夸克,将生物分解到细胞、因子和DNA。在度量上可以采用一维坐标系标度量物质的长度、重量,采用二维坐标系度量物体的平面位置,采用三维坐标度量物体的空间位置、场的存在和波的运动,但是人类如何度量自己且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社会中人的千差万别与自然界中色彩的差异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比拟色度学的度量方法可以作为探索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
色度学中的红、绿、蓝
17世纪为了形成和度量不同的自然色彩,人们探索的方法是寻找”原色”(Primary Color)来构成和度量自然界的各种色。1704年,牛顿(Isacc Newton)采用棱镜分解自然光谱的方法获得赤、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这7种颜色在当时被认为是色彩的“原色”,形成了混色理论的基础和牛顿的“色环”,见下图。
2005110501
1725年,德国印刷商勒博龙(Jakob Christoffel Le Blon)采用红、绿、蓝三种颜料混合出不同色,将牛顿的7原色减少到3原色,形成了现代色度学的“三原色”理论。采用红、绿、蓝三原色混合获得的6种色被称为二次色,获得的12种色,被称为三次色,见下图。
2005110502

2005110503
采用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可以形成自然界的各种色彩,这就是现代色度学中的“色域图”或称为“舌形图”(Gamut)。三原色理论在工业和艺术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现代的彩色电视机、电脑显示器等家电就是基于红、绿、蓝(RGB)三原色,而印刷业的青、洋红、黄、黑(CMYK)四色颜料中的CMY则是RGB混合的二次色(黑色K作为调节光反射的介质不属于色彩)。
2005110504
人的物、情、理

人是自然界中的“物”且又有别与“物”。其重要区别是人的构成除了具有物要素的集合之外,还具有情要素和理要素的集合。这个区别忽略了艺术审美观中关于物情、物理和物态的“神韵”观点(张大千先生提出过物具有情、理、态的“神韵”观点,作者认为物具有物态,情、理是创作者或审视者的想象和解释)。现代文明在人的物构成和物度量方面、在理构成和理度量方面的进展深度远远超过在情构成和情度量方面的进展。例如在物方面对器官的研究、细胞的研究、遗传因子的研究,甚至已经达到可以按照“物”的要素集合“克隆”人的程度。在理集合方面有数、理、化、医各个学科和农、工、商不同领域的发展。而在情方面和综合方面至今还没有找到构成和评价的“坐标系”或称为“原色”。例如,如何系统和全面的分解人的构成和评价人的差异。心理学方面可以看到的研究进展仅仅是给痛苦和骚动着的人类提供一些“镇静剂”和“安慰剂”。人格和意识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出现适合现实社会和组织应用的“解决方案”。这种“失衡”可以从两个方面找到佐证,一个是作为人类总体,部分人衣食无着而部分人在耗费大量资源制造毁灭人类自身的核武器。另一个是作为人类中的个体,现代人越来越不知道如何作人和如何评价人。这种失衡的结果是人们在追求物质欲望(物)和遵循社会规则(理)的同时对自然环境责任、社会责任、组织责任、家庭责任和他人责任的缺失。
作为形成和度量人构成的体系,作者在前文《项目人的情、物、理》中指出德、智、体体系中的德具有人造的性质,从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要求为“存天理,灭人欲”,被要求为“使民昏昏,使民耗耗”等内容。西方的情、智体系忽略了人的物质属性,并提出情、物、理的形成和评价体系。这个体系的的哲学基础是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何秀煌教授的《人性演化论》,该理论从《记号理性论》和《记号感情论》两个方面论述了人性的演化过程,提出了人是理性动物和人是感情动物的结论,而人的物质属性是不言而喻的结论。上述人的物、情、理体系可以比拟色彩的形成和度量体系,将物、情、理作为形成和度量人的构成的“原色”或坐标系,见下图。
2005110505

2005110506

由于人的形成要受到自然发展规律的支配、个人发展欲望的驱动和社会环境要求的约束,前两个因素将形成人的个性而后一个约束将形成人的共性。人处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组织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多层环境份围内,不同的环境份围将对人的三个要素集合具有不同的要求约束内容和分解的细节纲目。如何根据这三个要素集合形成不同组织要求的分解要素和评价的度量刻度,则是一个广泛的大题目。作者在前文《项目人的情、物、理》中提出的三个集合的分解要素就是从企业和项目组织的角度进行的初步的和试探性的分解。

About: dato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